【文章大綱】
一、驅鳥啟示:從執著到放下的隱喻
二、佛法的鏡像原理:心念即世界的投影機
三、現代人的心靈迷宮:焦慮的雙重枷鎖
四、修心的三把鑰匙:正念/轉念/無念
五、生活道場的修煉指南:從洗碗到通勤的覺知
六、心湖澄明時:萬法自然消融的奧秘


田裡的麻雀

清晨的茶園飄著薄霧,老農夫正在拆除最後一根驅鳥竿。那些曾隨風叮噹作響的鐵片,如今在晨光中靜默如褪色的記憶。二十年來,他用過稻草人、超聲波、反光膠帶,甚至親手編織帶刺的竹網。直到某個滿月夜,他看見茶樹新芽在月光下舒展的姿態,忽然明白真正要驅趕的,是內心對失去收成的恐懼。

這讓我想起敦煌壁畫裡的天女散花典故。當修行者仍執著於「不沾因果」的念頭,花瓣便如鐵片般黏附衣襟;唯有當心完全清淨時,花瓣自然如露水滑落。佛經所謂「若無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」,恰似老農拆除驅鳥裝置那刻的頓悟——當內心不再與想像中的鳥群交戰,外在的防禦工事便成了多餘的累贅。

我們何嘗不是終日揮舞著各種「驅鳥竿」?辦公桌上堆疊的時間管理手冊,手機裡安裝的五種冥想APP,書架上未拆封的心靈成長書籍,像極了茶園裡那些徒勞作響的鐵片。有位程式設計師曾向我傾訴,他同時使用四款待辦事項軟體,卻在深夜盯著螢幕恐慌發作。這讓我看見現代人弔詭的生存困境:我們用更多方法解決方法造成的焦慮,如同為滅火而不斷澆灌汽油。

禪宗有個「磨磚作鏡」的公案,恰能點破這迷思。當我們誤把工具當成目的,就像南嶽懷讓禪師看見道一和尚枯坐參禪時所問:「磨磚豈能成鏡?」真正的修心不在累積方法,而在穿透所有方法的表象,直指心念運作的根源。就像茶農最終發現,與其費心驅鳥,不如讓土壤恢復自然生態,當益蟲與鳥類形成平衡,農作物的危機自然消解。

我常在捷運車廂觀察都市人的面容,那些緊蹙的眉頭與僵硬的肩膀,彷彿背負著隱形的驅鳥竿。有位每天搭同班車的女士,總在通勤時反覆檢查行事曆,指甲無意識地摳著皮包縫線。直到某日暴雨導致列車延誤,所有乘客被迫靜止在月台,她卻突然笑出聲來:「原來這些年我一直在對抗根本不存在的時間怪物。」那一刻,她拆除了內心最頑固的驅鳥裝置。

修心的藝術,在於培養「動態的無為」。這不是消極放任,而是像熟練的衝浪者,不再與海浪搏鬥,而是藉浪勢優雅滑行。心理學家榮格晚年隱居波林根塔樓時,堅持每天為爐灶劈柴,他說這簡單的重複能「砍除多餘的思緒」。當我們學會在洗碗時感受水流溫度,在通勤時觀察光影變化,在會議空檔覺察呼吸節奏,便是在日常生活裡佈置無數微型道場。

那位茶農現在常坐在田埂泡茶,他說鳥鳴是最天然的禪鐘。有次看見麻雀啄食幾顆茶籽,他笑著撒了把小米:「就當繳納點生態稅吧。」這讓我想起百丈禪師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」的教誨。真正的禪悟不在深山古寺,而在能否看穿所有困境皆是心鏡的裂痕,當我們停止與倒影爭鬥,萬法自然歸於清明。

或許某個清晨,當你發現自己不再數算睡眠週期,任憑晨光自然喚醒身體;當你關掉手機的理財提醒,卻在市場與菜販相談甚歡;當你看著辦公室窗外飄落的黃葉,突然理解那正是天地寄來的無字心經——彼時,所有驅趕焦慮的鐵片都將靜止,而真正的平靜,會像茶樹新芽般在心底悄然舒展。

最新消息

114年度清明節緬懷先祖誦經念佛祈福,於4/4(五)10:00召請,並於12:00圓滿,歡迎隨喜參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