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歸自性:如回到母親的懷抱

在人生的旅途上,我們時常奔波於塵世的喧囂,為了名利、地位、家庭、人際關係而操勞,然而內心卻時常感到空虛與不安。佛法告訴我們,這一切的追逐皆是無常,而真正的安穩並非來自外在的世界,而是來自我們的內心——自性。

何謂自性?

自性,即是我們本自具足、未曾染汙的清淨本心。在《六祖壇經》中,六祖惠能大師曾言: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;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;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。」這段話點出了自性本然的特質,它如同虛空一般,無所不包,無所不容,卻又超越一切變化。

當我們遠離自性,被貪嗔癡所蒙蔽時,就如同迷失的孩子,在世間流浪,找不到回家的路。而回歸自性,則如同回到母親的懷抱,那是最溫暖、最安穩的依歸。

生活禪:在日常中覺醒

佛法並非遙不可及的哲理,而是能夠落實於生活的智慧。所謂「生活禪」,即是在日常生活中體悟禪的智慧,使每一刻皆成為修行。

1. 專注當下,回歸本心
現代人習慣了多工處理,吃飯時滑手機,走路時聽音樂,心思總是飄忽不定。然而,真正的禪修並非一定要打坐於深山,而是在每一刻皆能專注於當下。例如,吃飯時就專心感受食物的滋味,走路時就感受步伐的輕重與節奏。當我們能夠完全投入於當下,心自然就安住,遠離妄念,回歸自性。

2. 以平常心面對人生起伏
生活中無可避免會遇到逆境,然而佛法告訴我們:「境隨心轉」,外在世界如何變化,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它。若能以平常心待人處事,不執著於成功與失敗,不陷入過度的情緒波動,那麼無論順境或逆境,皆能泰然自若。

3. 以慈悲心待人,廣結善緣
佛陀教導我們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慈悲心是回歸自性的重要修行,在人際關係中,學會包容與理解,不執著於個人得失,才能真正體會到內心的寧靜與自在。

回歸自性:超越生死的安穩

我們的生命,如浮雲般短暫,身體終有一天會衰老、消逝,但自性是不生不滅的。當我們依靠外在的世界尋求快樂,最終只會發現一切皆如夢幻泡影;而當我們回歸自性,就能體會到真正不變的平靜與安穩。

回歸自性並不意味著逃離現實,而是學會在現實生活中保持內心的安定,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,雖身處塵世,卻不受其污染。

願我們都能在忙碌的生活中,時時回觀自心,覺察當下,回歸本來面目,感受如同回到母親懷抱般的溫暖與安穩。

 

 

Share the Post:

Related Posts

【生活與禪】:當驅鳥竿不再搖晃時

【生活與禪】
佛說一切法,為治一切心;若無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?
譬如鳥食農作物,用了許多的驅鳥方法來驅趕,也因這些方法,鳥類也不再偷食農作物,既已無鳥何需尋他法來驅趕。

Read More

蓮心禪行、佛法生活,一起來探索吧!

Share:

More Posts

【生活與禪】:當驅鳥竿不再搖晃時

【生活與禪】
佛說一切法,為治一切心;若無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?
譬如鳥食農作物,用了許多的驅鳥方法來驅趕,也因這些方法,鳥類也不再偷食農作物,既已無鳥何需尋他法來驅趕。

Send Us A Message

最新消息

114年度清明節緬懷先祖誦經念佛祈福,於4/4(五)10:00召請,並於12:00圓滿,歡迎隨喜參加!